温州地区建筑业施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发布人:时间:2020-12-29 14:55:56阅读量:

为更好地了解建筑施工企业转型升级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市建筑业企业提出的劳务用工和信用体系建设的诉求和呼声,6月2日至6月15日期间,市建筑业协会组织专家人员先后走访了泰顺、龙港、瑞安、乐清、鹿城、瓯海和龙湾等县市区有代表性的52家建筑业企业,其中一级企业29家、二级企业14家、三级企业4家、劳务公司4家、代理公司1家,通过问卷调查、走访会员企业和座谈会等形式进行信用体系建设调研工作。

一、目前温州建筑业现状分析

建筑业是我国十大产业之一,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增加农民工收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市房屋建筑及施工总承包企业1782家,其中房建一级企业64家,市政一级企业15家,房建二级企业199家,市政二级企业108家,其余1329家均为三级企业。2018年全市完成施工产值2018亿元,2020年至今指标未公布。据统计,温州建筑业产值普遍下降,本地公开招投标项目被外来企业抢占市场,受外地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影响温州企业难以开拓外地市场,温州地区建筑业经营状况整体处于低迷状态,公开招投标项目中标率均在10%以下。以瑞安地区为例,业务增长率2016年为20.4%,2017年为19.8%,2018年为7%,2019年下降到5%以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瑞安公建项目中90%以上由外地企业承建,2019年本地企业中标率在2.1%-9.7%。 

二、信用体系建设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工程招投标市场现状

工程招投标是企业承接业务的主要渠道,温州实施大拆大整、大建大美城市建设,建筑工程量市场大,为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了契机。长期以来我市招投标采用信用评价制度,一方面起到保证工程质量安全,防止大量外来企业廉价涌入,另一方面也为本地企业的信用状况发挥了优势。

2019年7月开始,我市招投标取消了资信分制度,投标保证金由原来采用的银行保函变为保险保函,投标成本大幅降低,投标的低成本和不设信用门槛的投标方式导致大量外地企业涌入。由于温州建筑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低,综合实力不强,与央企或国字号企业相比失去了竞争的机会与能力,导致温州公开招投标项目基本上为央企、中字头企业所垄断,本地企业以民营项目勉强维持生存。有些企业为了提高中标率,从外地联合多家企业参与围标,提高了联手牵头企业的中标率。因温州工程招投标市场处于完全开放状态,许多企业为了自救也从外引企,越来越多的本地企业联合外来企业参与投标,并出现了投标“黄牛”控制招投标市场的违法行为。据统计目前发包一个几百万的工程参加投标的单位达200—300多家,几百万的市政项目投标单位达到400家以上,今年6月某拆除项目投标单位达到近700家,大批外地企业涌入温州工程市场,使本地企业中标率进一步降低,几乎失去了市场。以鹿城区为例,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全区建筑施工企业新承接的工程业务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50%以上,部分龙头企业至今零中标,2020年上半年全区企业中标率为3-8%。

在建设行业中,有句话叫饿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甲方。建设行业低价中标已是常态,除了外部环境,内部的恶性竞争也在吞噬着建筑业的光景。“抢别人的单,断自己的路”,低价中标只看重眼前利益,看似迫不得已的个体选择却在危害行业整体的发展。在目前的招投标市场中,建筑市场的供求关系严重失衡,施工企业的生产能力过剩,造成不计成本的低价恶性竞争现象。

(二)资信分对企业的影响

资信分建立的初衷是加强企业诚信建设,促使企业有序经营和健康发展,是企业诚信建设的体现。在实施过程中,采用原资信分评价体系时,在公开招投标中排名靠前的少数企业中标率高,大部分企业即使精准报价也会被资信分排名在前的企业吃掉,使大部分企业失去了中标几率。据统计,参与投标的企业中,投中报价但因资信分低与中标企业以零点几分之差与项目失之交臂的企业普遍存在,这样造成了大部分企业难中标,致使在投标市场中出现了取消资信分的呼声。取消资信分后,招投标评标方式随之发生改变,本地企业失去了资信分投标的分值占比优势,参与投标的企业有了平等的竞争机会,也就是中标与否完全靠运气,造成外来企业大量涌入温州建筑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取消资信分后,投标企业数量由原来的100多家提高到现在的近700家,结果温州企业中标率大幅度下降。2019年,房建总承包企业中标率普遍在10%以下,市政总承包龙头企业资信分取消前后的中标率由原来的68%下降到8%。整个建筑企业中标率大部分在5%以下,部分企业中标率为0。

(三)温州地区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约束

近年来建筑市场地方保护主义时有显现,扰乱了建设行业秩序,阻碍了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温州各区县分别设置了针对温州本土周边区县的地方壁垒政策,要求温州其他区县参加招投标需设立分公司,部分非公开招标的民营项目也规定了限制温州其他区县企业施工的要求。以永嘉县为例,其他区县企业进入永嘉县承接业务,要求企业在本地注册独立分公司,额外的加大了企业运营成本,也凸显对温州本土企业的限制,包括其他区县企业在瓯江口承接的项目中,在工程接近尾声时,要求在当地设立分公司后方可办理后续的工程进度款支付和结算,总体来说,温州各区县不同程度的设置了准入门槛。

因建设行业资质和人员市场需求,催发出大量的中介机构,原来有着正式工作的人员和从事实体经济的老总们转行做起了资质买卖和人员“拉皮条”的挂证服务,使本处于悬崖边缘的温州建筑施工企业更没有了生机,中介机构或组织非法为建筑业企业代办资质申报,严重扰乱了正常的资质申报秩序,损害了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形象,而“证件挂靠”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虚拟抬高证书的市场价格。

营改增被建筑行业称之为不可承受的痛。建设行业实施营改增已四年时间,企业摸着石头过河。但因建筑行业建材品种多,来源广泛,使增值税进项税抵扣难度加大;再与其他行业相比,人工成本开支占比大,由于人力成本不能抵扣进项税额,企业税负明显加重。比如,建设行业混凝土占整个项目的20-30%,但目前进项税可抵扣部分仅为3%,企业销项税与进项税失衡。营改增后财务人员工作量增大三四倍,因此营改增在税负增加的同时又增加了企业人力成本支出,企业负担加重。

PPP是国际公认的为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提供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PPP项目资金需求量大,周期长,对社会资本资金层级能力有着极大的考验,而且它的风险是不可控的,因此对于目前温州建筑市场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是PPP当前面临的困境。而EPC项目,温州有一部分企业已经参与到EPC项目中,但绝大部分企业热情度不高,目前温州企业对EPC的定性为操作标、人情标,还无法与外来企业竞争。

(四)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建筑企业面前有句话叫:硬着头皮做会亏死,不做就得活活饿死。低价中标在工程招投标领域是个普遍现象,也是建筑企业要命的“紧箍”和“噩梦”,这几年的人工成本、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加上营改增政策的落实,无疑是雪上加霜,但反观工程中标价格越来越低。据统计,2019年温州大学某某项目以下浮68%的一家新成立企业中标,这应该是建设行业以极低下浮率中标的项目之一。在这种情形下,工程质量难保证,后期工程风险更难以把握。

在建筑企业领域,收款环节也是要命环节。国字头央企或者国企建筑企业有良性的控制计划和清欠管理制度,不用为收款这件事苦恼,而对于私企,工程进度款支付拖延已是家常便饭,尤其政府投资的项目拖欠工程进度款现象严重,住建部门做过问卷调查,但目前未看到针对拖欠工程款的惩罚和处理政策,拖欠现象仍未解决。

施工总承包项目建设周期长,结算难,国家出台了工程进度款阶段性结算政策,但地方对国家政策的落地迟缓或不执行,政策执行监管脱节。

(五)建筑业人才市场现状

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建造师是企业开展业务的必备人员之一,对建造师的需求引发了建造师市场的火爆,由于证书使用费的原因,建造师成为很多人眼中的香饽饽。挂靠中介、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萌发搅乱了建设行业市场。中介机构“拉皮条”现象令建筑老板们深恶痛绝。近几年尤其二级建造师的证书使用费由原来的几千元猛增到现在的3-4万元/年,大大增加了企业成本,据统计,一家企业配备20名建造师,仅证书使用费成本高达70多万元,在目前混乱的招投标市场以及本地企业低中标率的情况下,企业需要花费更高的人员成本维持运营,又将处在夹缝中生存的建筑企业逼到边缘。

干活不考证,有证不干活。建筑市场中第一批从业的现场管理人员称为项目经理,之后项目经理过渡为临时建造师,他们有着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和能力,在建筑大军中充当着排头兵,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2019年12月住建部取消一级临时建造师,同年10月浙江省取消了二级临时建造师,全部由通过考试取得建造师的人员担任工程项目经理,自此临时建造师退出历史舞台。而考取建造师的很大一部分人员没有工作能力和经验参与工程施工和管理,就是现在市场上广泛存在的人证岗不统一(目前住建部门对建造师注册和社保在一个单位即定性为人证合一,实际上本人并未在企业上班),但临时建造师因考试能力欠缺导致执业不被认可,这样挂靠的建造师因为具有证书就名正言顺的不需付出任何劳动就可获得不菲的挂靠费,而工程现场实际参与管理的建造师仍然为以前的项目经理,造就了施工企业向持证者和现场实际管理者分别支付工资,进一步加大了企业负担。

(六)走出去发展的制约

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建筑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企业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目前大批外来企业进入温州,原本僧多粥少的温州建筑市场让本地企业生存更加困难。温州市政府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当地企业面临低中标或0中标的情况下,逐步尝试开拓外地市场。但这几年随着建设市场管理、资质管理、招投标管理等多方面相继出台的一系列地方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人为地设置了地方和行业保护的籓篱,造成局部的市场垄断和行业垄断,温州企业进入外地建筑市场的梦想已被现实照亮变成了一种不可能。所以温州建筑企业走出去这条路随着市场的收紧和地方有特色的保护主义变得寸步难行。据了解,入驻宁波参与工程招投标市场的外来企业,需在本地拥有5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这条看似合理的要求,将绝大部分外来企业挡在了门外,也有效的保护了本地企业。

(七)融资对企业发展的分析

近两年,企业向银行贷款越来越难,特级及一级资质的企业融资相对容易,二级以下的企业融资困难,于是企业更多的债务来自于自筹。以前有些建筑企业即便手上有资金,也会采取向银行贷款的方式,来换取企业更大的发展。多年前一些大企业因为互保问题未解决现在仍是联保企业的软肋,在建筑市场受到了限制。据统计,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对融资的诉求不强烈,终归原因是当前的招投标市场造成的中标率低,让企业“一标”难求,在维持企业基本生存的前提下,压紧开支保守经营。另一方面,企业融资银行要求企业提供符合要求的抵押品和有实力的担保单位,但因抵押担保手续复杂,费用较高,抵押物流通市场窄小,变现能力弱,进一步加大了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难度。金融机构面对点多、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难以掌握其真实情况,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

三、对温州建筑业企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政府管理部门是管理各级建筑市场的行政执法主体,对确保和维护建筑市场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健康有序运行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结合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和想法,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规范招投标市场

1、建设工程项目绝大多数采用招标的方式选择承建方,所以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对于建筑市场的规范与完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目前围标串标现象严重,在现实生活中,串标、围标、低价竞标各种违法违规操作屡禁不止,甚至有围标团伙公开叫嚣:“没有我们拿不到的政府投资项目!”为有效遏制招投标乱象,应从招标方下手,打击招投标违法违规行为,治理围标串标,相关主管部门应做好监管,对招标人在预审或文件中设置各种障碍排斥特定或潜在投标人的,明示或暗示评标专家对不同所有制投标人采取不同的评标标准的行为严厉打击,对明显超出招标项目具体特点和实际需要过高的资质资格、技术、商务条件或者业绩、奖项要求的现象给予招标人严肃的处罚政策,保证招投标市场的公平公正。

2、完善评标专家信息库,对评标专家利用职务之便,不按实际情况评标,如收取好处、透露评标信息、与投标人串通等知法犯法的行为依法追究责任,进一步规范评标专家行为,不断强化惩戒失信举措。

3、对外来公司承接的业务增加标后监管力度,增加现场检查和人员查岗频率。

(二)恢复诚信体系建设

1、信用评价重在信用建设,涵盖企业涉及的所有职能部门对企业的信用评估,目前的信用评价指标仅对企业内部的经营指标进行评价,忽略了相关职能部门对企业的综合信用评估。为了保护温州本地建筑市场,恢复信用评价体系已势在必行,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合理有效的开展信用评价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对评价指标进行优化:第一、依托信用信息平台对企业的基本情况、股东背景、经营管理、业务运营、财务状况、行政处罚等方面的信用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对违法违规的企业限制中标;第二、当地主管部门是企业最有效的监管部门,政府的信用评选更能体现企业的信用情况,因此对政府部门颁发的相关荣誉提高资信分值占比;第三、弱化工程创优、创标化指标,降低或取消国优、省优和外地奖项分值;第四、取消专利、地方行业标准指标;第五、拉开本地和外来企业基本分距离。通过制定更全面的考核评分标准,完善评价体系,使企业的信用建设在招投标市场中真正发挥优势,在公平合理的环境下参与竞争。

2、为避免诚信体系实施造成的垄断,保护温州本地企业能有序健康发展,可根据项目规模合理分配限制投标企业资质等级,比如设置1000万以下的施工总承包项目一级资质企业不允许参与投标,1亿元以上的施工总承包或者较难施工工艺的项目限制三级企业参与竞标等,以保证大、中、小企业都能参与竞争。

(三)营造市场环境,形成工作合力

1、营造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打破区域市场设立分公司的准入壁垒,严禁设立或变相设立针对温州周边县市区的审批、备案事项,为本土企业建立更加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让整个温州的建筑市场在良性的竞争中发展壮大。

2、建筑行业营改增工作涉及面广,利益调整深刻,对建筑施工企业影响大,针对现在建设行业的整体特点和难题,各相关职能部门应统一思想,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帮助企业解决营改增后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保证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减轻企业负担。政府职能部门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方案,比如根据建筑行业信息价调整进项税和销项税失衡,通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确保建筑行业营改增工作持续平稳运行。

(四)规范市场行为,强化合规意识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市场各主体的管理和约束,严把市场准入关,健全市场清出机制。对于挂靠、转包、买标、卖标、围标、串标等非法行为的企业或个人,要严肃依法作出罚款、降低资质等级、停业整顿或吊销资质证书等处罚。结合建筑市场的整体行情,相关政府部门及有关专家合理制定招标工程的成本价格,以此作为整改招标工程的指导依据。

2、有效治理建筑市场上长期存在的工程款结算难问题,除了重拳之外,政府部门在强化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现行的各项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从源头抓起,依据执法权限,制定含有限制工程款拖欠等相关内容的实施细则,以此对目前建筑市场上存在的法律死角或法规没涉及到的盲区进行必要的弥补。工程审计可通过政府职能转化,由甲方直接委托进行审计,加快审计步伐,便于及时收回工程款。采用联合执法的办法,加大清收工程款拖欠的执法力度,以保证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

(五)打击中介挂靠,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1、政府主管部门应大力开展取缔中介机构的资质买卖和人员挂靠业务,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扰乱建筑市场的行为,有效制止以职业介绍为名提供“挂证”信息服务,规范我市建筑市场秩序,防范并严厉打击建筑业资质中介非法活动,发展实体经济,维护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为企业能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中生存提供有力的保证。

2、建筑业属于特殊行业,因脏、苦、累,很多年轻人宁愿选择收入低的其他行业,也不愿意涉足建筑施工企业,除了管理者外,一线工人也普遍年龄偏大,即使以前的部分临时建造师已步入退休年龄,但他们仍然是目前建设施工企业中的一支中坚力量。工作能力并非等同考试能力,恢复临时建造师是人证岗合一的有效途径之一。

3、根据行业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求变,鼓励温州地区各大中专院校、协会开设施工企业人员证书考试业务,降低考试门槛,以缓解当前温州地区建筑施工企业人才少、证书紧缺问题。

4、为避免社保与农保冲突,建议取消建筑施工企业一线技能工人参加社会保险要求,延长参加工伤保险人员年龄,以顺应当今步入老年社会现状及建筑业从业人员年龄普遍偏大问题,以解决建筑施工企业对一线工人社保难以实施的困难。

(六)完善建筑业金融政策,健全信用担保体系

国家制定政策和措施时没有考虑中小企业的特点,使银行对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认识不清,同时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扶持,信贷支持力度不够。担保机构与商业银行应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平等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银行主动介入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计划,与担保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开展信用担保才会让企业有机会试水,这样银行间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才能形成良好的共赢关系。

当我们回顾这个行业的丛生乱象,不禁也能感受到建筑企业在诸多夹缝中生存的艰难,在一个缺乏合理科学规范的市场里,企业攀附在条条畸形的“规则”上求生存,势必是这个行业最大的悲哀。温州建筑业的发展落后于其他地方企业,这与政府的支持力度和当地政策密不可分,在改善当前混乱的工程招投标市场的前提下,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竞争平台,各职能部门形成一条线,简化手续,避免因各尽其职造成企业重复工作给企业造成的负担,再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对甲方及房开公司制定相关的约束机制,在温州实施整体规划全面提升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切实把建筑业放在支柱产业的位置,坚持联动执法、共同把关的原则,确保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工作的统一协调,为建筑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温州市建筑业联合会

2020年8月